生活的藝術

林語堂先生的《生活的藝術》主要分享了先生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經驗。

觉醒 - 中国人的哲学观,即我们的人生观和事务观

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人物,是一个对人生有一种建于明慧悟性上的“达观者”(这种达观产生宽宏的怀抱,能使人带着温和的讥评心理度过 一生,丢开功名利禄,乐天知名地生活。这种达观也产生了自由意识,放荡不羁的爱好,傲骨和漠然的态度)。

中国人的理智构造:

伟大的现实主义,不充分的理想主义,很多的幽默感,以及对人生和自然的高度诗意感觉性(敏感性)。

这种对快乐,痛苦,和人生百态的丰富敏感性,使中国人很肯定地感到尘世是美满的;其更大的意义是它事实上代表一种近乎哲学的艺术观念。因这理由,中国哲学家的人生观就是诗人的人生观,而且中国哲学是跟诗歌发生联系,而不比西方的哲学是跟科学发生联系的。

另一方面,我们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这是一种安于人生现状的态度,一种认为“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的态度;这种人生智慧的主要功用是把人生哲学中一切不必要的东西摒除出去,而把哲学上的问题化减到很简单的地步 - 家庭,生活,大自然和文化的享受 - 同时停止其他不相干的科学训练和智识追求;这么一来,我们的人生智慧也即是一种不耐烦的态度-一种对形而上学的哲学,以及与人生没有实际关系的智识的不耐烦态度。其结果即,是生活的目的,不是什么形而上的实物,而仅是生活本身

中国人的哲学因为具有这种现实主义和极端不相信逻辑及智能,就变成了一种对人生本身有直接亲热感觉的东西,而不肯让它归纳到任何一种体系里去。因而中国虽有儒道释三教,每一种教都是宏大的哲学体系,但它们都曾被健全的常识所冲淡,因而都变成追求人生幸福的共同问题

有了这种文化和哲学,相比西洋人,中国人比较过着一种接近大自然和儿童时代的生活。在这种生活里,一种不太重视智能,敬重肉体也尊崇精神,具有深沉的智慧,轻松的快活和熟悉世故但很孩子气的天真。 归纳起来,这种哲学的特征就是一种以艺术眼光对人生的天赋才能(丰富的敏感性),一种于哲理上有意识的回到简单(现实主义),一种合理近情(Reasonableness)的生活理想。 最后的产品就是一种对于诗人,农夫和放浪者的崇拜。

关于人类的观念

传统的基督教观念有一种着重来世的倾向,拯救问题替代了人生幸福问题。这观念的涵义是人类要怎样才能脱离这个腐败,混乱和灭亡中的世界,而到另一个世界里去。因此,就有了永生的观念。罪恶仍是今日通行的基督教教义的根本理论。

希腊的异教世界是一个绝对不同的世界,希腊的神不过是另一个种族的人,是一族能够永生的巨人,同时地球上的人却不能够。大多数时候希腊人承认人类总有一死的。一旦接受了这种命运后,便感到十分愉快。因为希腊人酷爱这个人生和这个宇宙,他们除了专心致志,科学地去理解物质世界外,也注意于理解人生的真善美。

中国人认为人类是造物之主,“万物之灵”。在儒家看来,人和天地并列为“三灵”,万物都有生命,或都有神灵依附。这神灵和宇宙间一切生物一样,是由阴阳的成分结合而产生出来的。在这种用灵魂说为背景下,人自然也被视为神灵的具体表现。所以在世的时候,当然须有一些热情和欲望,这些东西无所谓好坏。在儒家看来,是怎样使这些热情和欲望能够和谐地表现; 这可以归纳为“让我们做合理近情的人”,就是中庸之道,好像人是介乎天地之间,介乎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介乎喜欢一个好的思想和喜爱一盆美味的笋炒肉之间,这些都是人之常情。这种近情合理(人性化)的态度造成了一种宽恕哲学,觉得人类的错误和谬行都可以获得宽恕,不论是法律上的,道德上的或政治上的,都可以认为是“人之常情”。

我们的动物性遗产

当我们承认人不免一死的时候,当我们意识到时间消逝的时候,诗歌和哲学才会产生出来。这种时间消逝的意识是藏在中西一切诗歌的背后的 - 人生本是一场梦

当我们承认人类的动物性的时候,我们就总有一个填饱肚子的问题;孔子对于人类的天性,有着深切的了解,他把人生的大欲简括于营养和生育二事之下,简单的说来,就是饮食男女(Note: 电影《饮食男女》by 李安)。

但只有我们人类发明了一种文明(温和即文明),因而也有了人类的尊严。

家庭之乐

中国的社会和生活都是组织于家庭制度基础上的,这个制度决定并润色整个中国式生活的模型。家庭意识和家庭 荣誉的感觉,或许就是中国人生中唯一的团体精神或团体意识, 或者说是中国人的宗教

在这种家庭制度的理想中,人并不是个人,而被认为是家庭的一分子,是家庭生活巨流中的一个必须分子。这个就是所谓“生命潮流”假说。依这种假说,永生几乎是可以看到可以触到的东西了。他的生命不过是家庭大树上的一枝,或永远向前流去的潮流的一部分。所以他虽死也是快乐的。因此中国的家长所关切的事情就是:亲见男婚女嫁。这种生命概念的结果:使一个人对于任何务事都有一种伸长的见解,而不再认生命为始于个人,止于个人。

中国人因为他们对生活的概念是完全以家庭中互助为基础,所以并没有个人独立意识。因此,到了老年受子女们抚养时候,也不觉得有什么可耻的,反而将因由子女抚养他们而自己觉得欣喜。中国人的生存目的也仅此而已。

很多中国人认为政治文学和艺术的成就所给予成功者的报酬,不过是些空心的智力上的喜悦。眼看自己的儿女长成人,其愉悦是出于衷心,而何等实在。

生活之乐

以古人的见解,舒服即罪恶,耽于舒服即趋于失敬。当我们认识儒家的公私行为都以恭敬为主时,我们就能了然旧时的中国木器为什么制成那种样子。感谢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浪漫派运动,它打破了古礼的传统思想,方使舒服这件事不再被人认为罪恶。

中国的酒筵,并不专为了吃菜饮酒,而也需作乐。宴集的目的,不是专在吃喝,而是在欢笑作乐。

中国人对于房屋和花园的见解,都以屋子本身不过是整个环境中的一个极小部分为中心观点。。。

中国艺术家常称赞松树的雄伟,松的可爱处在艺术上意义更深长,因为它代表幽静雄伟和出世,正和隐士的态度相类。

话旅游。旅行以求忘却一切。旅行的真正理由是在于变换所处的社会,使他人拿他当一个寻常人看待。旅行的要点于无责任,无定时,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

话艺术。艺术是消遣,是人类精神的一种游戏。游戏的特性,在于游戏都是出于无理由的,而且也绝不能有理由。只有在游戏精神能够维持时,艺术方不致于成为商业化。真正艺术精神只有在自动中方有的。 所以文学和艺术都是以个人情绪为基础的。艺术只是艺术家的灵魂的自然表现,必须发于内心。

在艺术作品中,最富有意义的部分即是技巧以外的个性。 在文字著作中的,唯一最重要的东西即是作者所特有的笔法和感情,如他所表现于爱憎之中。 这里边必须有一种真性的流露,这个真性必不可被技巧所损毁,而必须在技巧之中自由而愉快地充沛着。一切艺术必须有它的个性。

话读书。他必须不受拘束地去找寻自己的先生,找寻和自己的性情相近的人。一个人惟有藉着这个方法,才能从读书中获得益处。这犹如一个人和一个女子一见生情,一切必都美满。他会觉得这作家的笔法,心胸,见地,思态都是合式的。于是他对这作家的著作即能字字领略,句句理会。并因为两人之间有一种精神上的融洽。等这魔法退去,他便会去找寻新的文字爱人,等到他有过三四个这类爱人,把他们的作品完全吞吸之后,他自己偏也成为一位作家了。

话写作。初学者应先把写作的技巧完全撇开,暂时不必顾及这些小节,专在心灵上用功夫,发展出一种真实的文学个性,去作他的写作基 础。基础已打好,真实的文学个性已培养成功,笔法自然而然会产生,一切技巧也自然的跟着纯熟。

话美。所谓文学的美和一切物事的美,大都有赖于变换和动作,并且以生活为基础。凡是活的东西都有变换和活动,而凡是有变换和活动的东西自然也有美。凡是尽其天性的,都有“文”或美的轮廓为其外饰,所以“文”或轮廓形式的美是内生的,不是外生的。

近情

和逻辑相对的有常识,或者近情精神(Reasonableness)近情精神乃是中国文明的精华和她的最好的方面。中国的一切社会生活乃是以“讲理”为基础的。 近情的思想其实就是人性化的思想。专讲逻辑的人是永远自以为是的,所以他是不近人情的。在人事之中,不合逻辑的行为常是最能动人。法律本身就承认它未必能处处绝对平允,所以它也时常不能不迁就人情,所以一国元首都另有一种特赦权。 近情精神使我们的思想人性化,并且使我们不坚信自己总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