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
意识形态 ideology
土共
-
黑手黨
- 黑手党通过暴力或胁迫 获取资源; 冲动和不可预测的形象是一种生产手段, 任何体面的黑手党都必须投资维持它
- 越接近权力,就越喜欢黑手党,也就越头脑简单,而变得无法管理复杂的东西
- 如果经济变得对他们来说太复杂而无法管理,权力平衡就将变得对当权者不利
-
中国模式的核心,是权力不受民众监督,变成一个无法控制的怪兽
- 又在经济上尝到了资本贪婪的盛宴,谁也无法阻止它们最终走向罪恶的深渊
-
土共是很实际的,像它这样一个以暴力为宗旨,崇尚暴力的组织,军权是决定性的
-
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政党
- 只看实力和利益
- 只有实力之分,没有对错
- 如果顺从他,他就欺负你;如果反抗他但不如他强大,他就镇压你;如果发现一时半会打不过你,他就统战或公关你;
-
专制政权的 暴力和恐惧
- 强调纪律 vs 思想自由
-
强化统治集团的利益和稳定, 和弱化国家利益
- 和西方国家友好相处,遵守市场规则,建设法治社会
- 不要发出你做不到的威胁
-
缺乏应对危机的灵活性 - 合法性的问题
-
很难根据不断变化的现实调整政策, 因为依靠恐惧统治
-
因为这些人声称,他们之所以有权做终身领袖,靠的是他们永远正确
-
不是通过一种科学的管控来处理严峻的事实,而是通过政治决定和政治决策,以及政治家的个人野心
-
土共体制的心智模式 - 高度依赖确定性
- 在确定性的框架内, 内部人才高度竞争, 不能容纳失败, 结果就是过度管理, 所有人都以确定为荣
- 不确定是恐惧, 是慌张; 失败, 是羞耻,是污点
- 而创新, 创意, 从萌芽到长成, 就是与不确定与失败一路相伴
- 科技创新 先于法律法规监管, 但垄断, 美国更关注一家企业的高市场占有率是怎么得来的
- 在美国,只要有经过市场机制,就很难认定是垄断 <- 关注的是过程
- 中国官方关注的是 不能让一或两家企业享有绝对的支配地位,当就会不安 <- 关注的是结果
-
小农思维
-
选择什么是文化, 能否选择是 制度
-
中国的传统做法不是造出较好的捕鼠笼来捕捉更多的老鼠,而是向官府谋取捕鼠特权
-
在人与人及国与国交往中, 只能理解主奴关系
-
帽子文化
- 国人更热衷“帽子”文化“, 认为一旦冠上帽子, 就是高质量高水平的体现
-
当人们普遍缺乏“规则意识”、“责任意识”时,制度要么形同虚设,要么就意味着大到惊人的实施成本
-
不需要你自己百分百干净(道德评判), 只要看你说的是否有道理或是事实,无论你是否别有用心,否则再干净也不行
-
美国人
- “斤斤计较”的权利意识, 更是生动注释了美国人 “权利观念”胜于“敌我观念”之精神
- 另外,美国社会的“公民责任意识” “当我的权益受到侵害,你要坚决捍卫我的权益;当你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我要坚决捍卫你的权益”的责任共同体意识
- 美国人的特点之一是, 尽最大努力降低信任成本
- 你说什么,别人就信什么, 很少浪费时间琢磨对方真实心思
-
概念
- 中国和西方所谓的“人权”压根不是一个概念
- 中国文化给人感觉是“你一定要活着”(然后小声说但是可要感恩哦不要随便说我坏话哦)
- 英国保守党派是“你一定要可以发声”(然后小声说但是你要是病死饿死了那可能也只能怪你不努力了哦)
- 命重要还是发声重要?
- 我感觉和平时期大家更想发声, 但困难时期先保住命,愿意牺牲一些自由
-
礼法传统
- “天朝心态”, 希望给予外人超规格优待, 来达到“以德服人”
- 换来礼法制度下的“面子”, 而这种面子是建立在对方的尊重, 诚心悦服之上
- 优待客人, 这里有个隐含默契: 主人的付出, 是换取社会承认, 对方必须以感恩作为回报, 有时候表现为客人需要吹捧主人
- 西方传统中, 公民权*是最基本的法定权利, 被排斥在外的人不享有权利
- 在中国却相反,对自己人不必客气, 而对外人的礼让,是建立在礼法的等级结构之上的
-
性格
- 奚梦瑶的笑容把一个让人吓到苍白无力的场景,转化为整场秀最好、最动人心的时刻之一
- 这似乎又反映了经典的中国式好面子,对比西方人鼓励尝试、不怕失败的精神
-
道德
- 纳粹和社会主义者, 都將问题于答案之间的起因和细节全部忽略
- 只由问题的现象直接跳跃到 道德的答案
中国人的教育
-
封闭社会的残酷的零和游戏
-
归因错误的教育方式 -> 因为别人complain或者别人有可能complain,所以我们可以教育孩子收敛一下; 而不是从一开始就告诉孩子,你本来就不应该怎么做怎么做,即便没有任何人指出来
- 其实根源在于,他很小时候,你就没告诉他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客观的依据和准绳
- 你教育了他这样的人生观: 一切以别人眼光为是非标准,要不就是取悦别人,要不就是试探别人底线
- 他在这种教育下,没有机会建立自己的是非观
- 加上父母的教训总是把矛头引向别人。他自然就学会了,把能赖在别人身上的都赖在别人身上,包括也能把矛头指向教他这样做的父母
-
传统中国重视思想却不重视理论,而且不重视逻辑训练
-
当一个人童年少年的教育没有 爱,同情心,同理心,只有仇恨,同时又缺乏理性思维训练,过早丧失好奇心的恶果
-
念书的唯一目的就是知识,知识与所得财富有正相关;知识与商业报酬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总结自<透视中国政治>
政治学 (politics science)
政治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科要求的一个中心点,就是关注权力,特别是关注国家权力,研究权力的构成,运作和特点。作为一个学科的研究,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首先是纯粹学术的意义,而不是为了服务政府决策或经济利益; 社会科学的研究,首要目的是认识论的,可以推动社会进步,虽然不是那么直接,急功近利的。
中国政治中正式规则与潜规则的相互关系
腐败滋生的直接原因,即正式规则与潜规则同时并存于当代社会,构成了腐败滋生的基本社会环境。潜规则与正式规则并存的原因是群体与个体,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有关权力营运的正式规则的本来目的是维护公共利益; 如果没有维护公共利益的正式规则,权力不能成为合法的,有效的权力。但按照公共选择理论,权力拥有者作为个体,有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动机而构成潜规则。
英模塑造
政治社会化是指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的有机结合,使人们接受和掌握所处社会的主流政治文化,形成相应的政治人格,提升凝聚力,今儿维护国家与社会的稳定。英模塑造是政治社会化的一种重要方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利益分化, “一个标准,一种模式,一种思路”的局面被打破了,价值观念趣向多元;“典型本身对人们规范性的榜样作用和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开放型的心理文化要求产生了冲突”,这种冲突使得人们从感情崇拜到理性回归,人们越来越具有自主精神和独立判断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英模塑造活动所能发挥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必然减退。
当代中国军队的政治文化
军事科层制严格的等级权力划分,使得主导政治文化可以高强度的传达, 并且军事组织中的授权关系所体现的官本位,等级特权等意识内化到每一个想在这个组织中得到权力与利益的人心中。中国军队政治工作的传统之一就是革命历史叙事,革命历史叙事为封闭的军队组织中的成员提供了感知过去历史的捷径,使隐含在叙述中的政治信仰,政治价值等也内化到成员的思想中。另外,军中通过重复性的日常生活及其所倚重的习惯,经验,常识在意识与思维上具有同构性,强化着组织内的主导性政治文化.
关于[开会]
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个体对社会的认识和知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主观状态。个体生平情境和所处位置限定了它对社会的认识只能是局部的,个体只能以自我的一部分与社会的一部分相联系,对整个社会的知识因而是不全面的。这样就产生了在个体不“在场”的情况下,由他人“再现”而获得的,而这个“再现”又是每一个个体或群体通过自己的意义世界过滤后,并且受自身视界限制,以自身的位置为原点来传播的。所以,有关社会的知识并不是客观的,而是一种建构的知识,但个体却常常将其界定为真实的。
个体关于社会的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如果权利和意识形态密切配合,可以为民众建构起种种关于社会的“知识”。 同样,如果在權利和意识形态的强大影响下,个体会将这些关于社会的“知识”界定为真实的,并将这些所谓的“真实的知识”纳入到自己建构的观念结构中。
[开会]作为一种“剧场”,一是通过预先“脚本”,二是“演出”时的情境互动和控制,不仅在与会者之间建构起一个关于当下共处同一时空的“我们”这种集体感,而且在与会者中间建构起一种关于“外在”(开会者以外的世界)现实世界的共同观念。[开会]作为一种政治仪式,完全体现了最高决策层的意志,开会所建构的关于现实的种种叙述只能来自最高决策层。 从而由最高决策层建构的对现实认知的种种叙述,通过自上而下的开会被与会者认同并不断操演,最终成为国家权力体系内部的群体行动。另外,媒体围绕着开会做出大量饱和的不可质疑的宣传,将[开会]中建构的关于现实的解释移植到社会大众意识中(由于社会大众常常处于讯息闭塞或讯息不完全状态),从而完成了建构进而操纵社会大众观念的任务。
通过[开会]形成的叙事框架,将个体的认知的多种可能性与选择都过滤掉了,进而屏蔽和歪曲了个体自身丰富多样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精英政治化
精英政治化在当代中国发生了变异,它形成的是一种政治精英和社会精英相互依赖而不是相互制约的权力关系,精英博弈的目标是如何将公共权力私有化。
中国转型形态的制度既有市场的特征又有计划的特征,同时又不是原生的计划和市场。在精英成长的现实环境中,他们大多选择利用再分配权力获得财富,因此,当代中国社会精英的成长模式是一种“政治依附型累计”,经济行为与政治权力的依附连带十分紧密。
经济精英这样融入政治的过程实际上是形成了一种经济精英对政治的依附关系,进而产生了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之间权力与资本的置换模式,两者之间的互惠关系从而进入稳定状态。在这种模式里,经济精英资本累计的速度往往依赖于他们与干部的互惠关系的深度,而不取决于经营者真正的经济竞争力。因此,经济精英的成长缺乏自我生存的社会空间,国家制度倡导的精英吸纳之结果的市民社会和公共空间力量弱小并且日益边缘化,一定程度了扭曲了政治发展的方向。
政治改革: [中国模式]的难题
经济改革的成功来自于经济自由的扩展,放松国家权力对微观经济主题和微观经济活动的控制,亦即使从地方政府,企业主体最终到每个人的经济自由权利得到不同程度的扩展。把被国家权力劫持和绑架了的权利释放出国家统治经济的牢笼,这就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意义。
中国改革的成就实质在于作为个人,家庭和企业的经济人有了最基本的经济自由。让更多的人,更多的企业拥有平等的自由,仍然使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必由之路。政治改革的也应该让作为公民的政治人获得充分的公民权利和政治参与的实质自由。
当前中国面临的重大矛盾和突出问题,或多或少都与政治改革不到位有直接,间接的关系;一方面,传统体制下的平均主义优越性已不复存在,但旧方式的固有毛病还远远未根绝;另一方面,我们离成熟的市场体制还相距甚远,但原始,野蛮,权钱勾结的“坏市场主义”却为祸日深。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与解决难度,与民主化不足,与不能提供公平,平等的制度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
国家与公民的关系
洛克的民主理论是以公民的权利为基础的。洛克认为,公民的个人权利最基本的内容是生命,自由,财产的权利。政府起源于人们的委托,它的使命是为了保障公民的权利,其自身不应该再有什么目的。
以卢梭为代表的“彻底民主主义”认为